新闻公报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附图)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今日(四月十五日)上午出席由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举办的政改諮询会,就《二零一七年行政长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会產生办法諮询文件》和与会者交流。以下是谭志源会后与传媒见面时的谈话全文:

记者:局长,坊间很多声音都说「公民推荐」方案比较符合《基本法》,亦保留了提名委员会的实质提名权,你认为是不是比较可行?另外,泛民是否不应该再坚持「公民提名」?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下午我和专责小组(政改諮询专责小组)两位司长会和接近二十位学者见面,当中有几位是「十八个学者方案」提议人其中几位,我都会向他们请教其方案的一些具体(细节)。从表面看来,他们的方案对提名委员会作为唯一的提名机关和提名委员会的实质提名权,的而且確是没有绕过或没有削弱的。当然除这个要求外,《基本法》第四十五条要求正式提名是需要以提名委员会--即这个委员会的名义--来作出提名。这部分在「十八个学者方案」公开的书面意见书中,我留意到不是能太清楚看到这一步应该如何处理,所以下午我会向他们请教这方面,这个是法律层面。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亦要考虑到百分之二的要求--即大约七万个已登记选民,作为一个推荐人数下限的要求,这个会否在实际上对不同候选人--特別是没有政党背景的候选人--在人力、物力的资源上会有比较沉重的负担,因而造成有少许不公平,这个我也会向他们请教。另外,环顾世界上不是许多地区有「公民推荐」或「(公民)提名」的安排,即使有,可能(推荐人数的)要求也是1 per cent (百分之一)左右,在这个数字上他们的考虑是怎样,我希望请教他们。

  至於第二个问题,你提到传统那种,即「公民提名」、「政党提名」、「三轨制」等,我相信社会上过往一段时间的討论已经比较透彻,对於在法律上所引起的爭议、在政治上是否容易达成共识,社会上在这两方面的討论已经比较透彻,而结论也比较清楚,特別是在上海之行期间,三位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光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別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李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別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在闭门会议上所提出的观点,相信民主派的朋友亦听得很清楚。往后希望大家能够聚焦在有机会符合《基本法》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多方面的(討论),尽量拓展更多空间--前提是要合乎《基本法》--可以拓展多点空间的方案着墨,相信对我们落实普选的帮助会比较大。

记者:既然大家都说其实分歧没有收窄,未来除了大家还是互相见面外,还有甚么大家可以做到?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正如所有的政治协作或政治谈判,都不能靠一两次的。过去不论是我参与的世贸谈判或过往两次政改,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或者你说怎也要踏出第一步,所以(在)能够有政治共识方案(之前)必须先进行沟通。沟通要三方面,要有特区政府的参与、要有中央的参与、要有立法会的参与,所以上海之行就正是这三个持份者一起討论这方面的事情,故此我认为已踏出了积极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正如我之前所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终结,所以大家都看到、也知道往后这沟通是陆续有来的。我在上海也与中联办法律部部长刘新魁就下一步(安排)初步说了几句,中联办主任和未有机会单独见面的立法会议员的见面,我相信中联办会积极跟进这方面,特区政府亦会继续穿针引线。我们也会继续做好諮询的工作,包括我刚刚来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聆听他们的意见,下午我们也会和很多学者见面,这些也是我们沟通的其中一部分,希望透过这些慢慢缩窄分歧,令社会凝聚共识。

记者:有政党提出强制投票,其实在香港而言,实行上是否有困难?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想你是说自由党吧?我的原则是不具体评论,只作一般性的评论吧。在世界各地,有些地区的而且確是有强制投票的要求,过往在立法会內也有人向特区政府提出过这个看法,我在立法会的回应是认为这件事对我们行之有效的选举安排有比较重大的改变,不论是在实际操作上,甚至是在法律上都可能会面对一些难题需要处理。第三,对於香港这一个自由社会,我相信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想强制他们做一些事情,未必是一个可取的方式。所以反而在选民登记那方面会否积极多做一些,甚至是参考其他国家,在选民登记方面也有一些所谓的强制性选民登记,会否先行这步呢?现在我局正就其他地区有强制选民登记的情况作內部研究。我们准备好时,便会向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提出討论。

记者:局长,梁国雄说与中联办见面也可以,但要求要公开、录影,你觉得这方法是否可行?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应该由长毛(梁国雄)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是他究竟想达到怎么样的效果。任何沟通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缩窄分歧和大家能够达到一些共同点的。形式的安排到底是公开或不公开,哪种形式是適合这个阶段呢,我相信留给与会者作出一个判断吧。有些时候公开的形式会比较有利,但更多时候,不公开的形式能够令与会者畅所欲言和將心底更多的忧虑带出来的话,我相信可能会更加有利於沟通也说不定。

记者:刘兆佳教授今早说(对於政改)方案通过的机会,他自己很不乐观,觉得难度比较大。政府有没有评估过现时的形势,(通过政改)是否难度相当大?有没有很大的阻力在哪里?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刘兆佳)教授曾经是我老板,所以他说的话我大多数都同意,但这次有点不同。我之前与政务司司长一样,(对通过政改)也觉得不容乐观。我亦经歷了两次政改,相信(通过政改的)困难都是比较大。但最近有两个(现象)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第一,就是在实质的具体方案的提出,越来越多朋友--包括一些「中间」(立场)的学者--愿意在《基本法》基础或框架之下提出一些建议方案,尽量拓展民主的成分、民主的空间,包括刚才有位朋友提到「十八个学者方案」,我认为这些建议方案都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在实质內涵上更加贴近法律和现实情况。第二个可喜的现象就是沟通方面,各方面都愿意踏出第一步。虽然中间有许多折腾,但毕竟上海之行始终都成行,而民主派的朋友能够单独与中央部委见面,也成事了。我自己第一时间听到王(光亚)主任和民主派朋友出来都第一时间说,觉得会面气氛很好,大家也很坦诚地交换了许多意见。由於这次效果比较好,我相信各方面都能够比较放心和愿意持续地有类似或不同形式的沟通机会,这方面特区政府是会继续与立法会的朋友,和中央部委及中联办商量继续可以如何用不同形式做多点这些沟通平台。

记者:局长,陈太(陈方安生)提出了一个中间的方案,你觉得这个(方案)是否你刚才所说的都是令你变得较为乐观的方向?你会否与陈太见面?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陈太最近比较忙,她不在香港。

记者:她已经回来。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知道,我看到报纸(报道)。她的方案是没有「公民提名」的元素,刚才在会上,亦有青年工业家朋友问我她的方案,我便客观地留意到,第一,没有「公民提名」的元素,第二,在(提名委员会)组成方面有一突出之处,就是用现时民选区议员议席--一百一十七(个议席)--再加二百个(议席)以全民选举方式產生。刚才我是从客观上,不带有特区政府任何判断的立场。从客观上,似乎需要举行两次类似普选的情况--一次就是该三百一十七个(提名委员会)议席的选举,另外就是行政长官的普选--这方面在实际操作上也要考虑影响会是怎样。现时我们还未come to conclusion--即我们还未有一个结论,任何方案我们都希望仔细研究、详细比对,反正第一轮諮询还有大约三个星期才完结,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尽量將一些法律上爭议比较少、政治上较容易符合共识的方案向我们提交,令大家可以取长补短。

记者:会不会是因为陈太提出,令到被接受的机会减低?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想我主要是看每个建议的实质內容来作判断,而不是建议人士的(身分)。不论是不同政党或青年工业家协会的提议,我们都主要是看建议的內容和法律上的衔接是怎样、政治上得到共识的机会有多少、实际操作上是否公平、是否对资源上能够应付得到等这几个因素来衡量。我们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当特区政府提出具体方案时,能够糅合各方的意见,有一个取长补短的方案可以有机会落实和通过。多谢各位。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左二)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左三)今日(四月十五日)上午出席由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举办的政改諮询会,就《二零一七年行政长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会產生办法諮询文件》和与会者交流。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出席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政改諮询会(一)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左二)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左三)今日(四月十五日)上午出席由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举办的政改諮询会,就《二零一七年行政长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会產生办法諮询文件》和与会者交流。

谭志源在会上发言。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出席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政改諮询会(二)

谭志源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