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詞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研討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在九月十一日出席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舉辦的「泛珠三角發展–國家規劃及香港機遇」研討會,以下為他的開幕致辭的全文。

梁(振英)主席、王(健)教授,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午我很高興有機會參加由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舉辦的「泛珠三角發展–國家規劃及香港機遇」的研討會。
  
     今天與各位朋友談的一個重點就是自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在過去十多年起了非常根本的變化。

     首先,是香港在回歸前的內部思維,有這麼的一句話:「河水不犯井水」,就是深圳河的南北是兩個世界、是兩個地區。在回歸前的英治年代,政府內部的思維是香港和內地「互不相干」。

     但回歸後發生了兩件事,第一、是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第二、是二○○三年的「SARS」。這兩件事合起來,令香港在回歸後的首六年的經濟受到很大的衝擊。最後,怎麼重拾當年香港的經濟?就是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香港和國家作為WTO不同的成員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有了CEPA後,我們就推動「個人遊」,「個人遊」一來,內地同胞多來香港旅遊、經商、購物,我們的酒店、飯店、零售,整個市面都拉動起來。

     然後在二○○四、二○○五年間,我們和內地達成協議,令邊境可二十四小時通關。當人、貨都是二十四小時通關,整個市面、整個經濟也活起來。現時,每年有三千萬旅遊人士來香港,其中有六成,即一千八百萬是從內地來的。

     這證明甚麼?這就證明「一國兩制」並不表示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要保持距離,更不表示這距離越遠越好。隨着內地與香港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這兩制就越強。CEPA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在回歸前,從沒有人會想過香港在回歸後可以按照《基本法》的規定,保持作為WTO成員的身份,並且正因為有這身份我們就能和內地達成這套互利的自由貿易安排。所以兩地關係愈近,兩制也愈強。

     時到今天,立法會也充分地反映香港內部的思維已改變了。立法會已在二○一○年幾次通過動議,鼓勵特區政府要努力地落實粵港合作,也鼓勵特區政府全面地配合中央政府,令香港進一步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與內地加強合作,對國家發展有所貢獻。這些動議在過去幾年是越來越多,反映香港社會對這方面的思維也越來越強。

區域發展
────

     接下來,我們談談區域發展在國家規劃中的重要性。

     首先,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大家都知道區域合作是國家規劃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溫(家寶)總理在最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清楚說明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是分不開的,也是國家發展的主要戰略之一。

     從二○○九年到現在,國務院先後批准了十三份區域規劃,我們比較認識的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珠三角規劃綱要》)、《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及《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等,都是橫跨不同省份的規劃。推動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時,最重要是如何融合不同區域內的強項和優勢。加強國家的發展對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發展非常重要。在過去幾十年,我們共同在香港見證國家的發展是非常宏觀、也非常有制度的,有龐大的基礎建設、交通網絡,資金、人力的配備與天然資源的利用。

     現在香港也規劃建設高速鐵路,將來用高速鐵路從香港到廣州需時不過一小時,從香港到武漢大概需五小時,到上海可能需八小時,到北京可能需十一小時。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的發展是全面地體現到國家在三十年的開放後,發展的力度,和宏觀和微觀的總體思維。

     香港和內地不一樣,香港發展的主要依靠並不是龐大的人口市場,也不是豐富的天然資源。內地有十三億人口,也有許多天然資源,但香港沒有。我們有的就是制度,是對外開放的經濟,對外接軌的能力。這些讓香港能與內地相輔相成,也是多年以來的發展模式。

     還記得我在一九七八年剛從香港大學畢業,國家剛好公布「四個現代化」──是這三十年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正在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內部經濟發展已到了起飛的年代,土地、勞動力、需動用的資金越來越貴,但因為香港是福地,當我們內部發展的條件有限制、力度不夠,內地就開放了,為香港帶來新機遇。

「十二五」規劃
_______

     今天的主題是國家規劃,行政長官在二○○七─○八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到,香港特區應當配合中央施政的五年規劃。

     在過去幾年,香港政府內部做了不少的工作。我們與國家發改委建立了一套工作關係,我自己也三次率團到北京,與國家發改委、及其他的中央部委溝通,商量香港在未來幾年應怎樣好好地配合中央,制訂一套具香港特色的政策,也爭取中央進一步的支持。

     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按照《基本法》繼續發展,維持我們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在過去兩年,我們與國家發改委,及中央有關部門商量後,現在已取得一套意見,文件也向中央提交了。我們主要提出三方面。第一,我們希望中央政府支持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第二,支持在CEPA下,進一步發展香港的專業和服務業,建立在內地的市場。第三,我們爭取把粵港合作的功能定位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中。

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____________

     這三大方向對香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談談進一步支持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

     在金融方面,現在大家都知道,現時在香港人民幣服務包括:銀行的存款、信用咭,最近數天大家可向不同的銀行中申請人民幣債券。這些服務對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非常重要,特區政府在不同的時間,曾提出許多的政策建議給中央政府。基本上,就是容許香港一方面發展作為離岸中心來推動人民幣的服務;另一方面是維持國家的金融安全,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是充份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空間。

     在貿易方面,剛才已經提過,因為香港按照《基本法》繼續成為WTO的成員,也能參加APEC,我們現在也推動雙邊自由貿易的協定,最近已跟新西蘭政府商討,簽訂自由貿易的安排。

     特區政府非常小心地研究和有關貿易伙伴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時,我們強調是high quality高素質的才會簽訂。我們不要只是在形式上簽訂這些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訂。

     香港在戰後數十年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現在因為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已有不錯的條件,可以維持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

     至於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方面,香港一直都能保持為全世界第一或第二的航運中心的地位,每年有超過兩千萬個標準箱的吞吐量。但最近我到上海,看到上海洋山港的潛力確實很大,現在其吞吐量已超過香港。所以香港需要繼續努力,加把勁,維持我們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總的來說,我們期望中央在制訂「十二五」規劃時,能為香港提出一些政策方向,採納一些措施,以進一步提升我們這三個中心的地位。就此,特區政府有一定的信心能爭取到進一步的空間。

專業服務
____

     另外,關於進一步擴展香港在內地的專業服務,根據CEPA,自二○○三年到二○一○年簽定的每套安排,我們多個專業服務在內地已有一定新的空間,我們的律師、法律界人士在北京、南京、成都,都有成立辦事機構;現在我們的醫生已可以獨資在廣東開辦服務。但總的來說,現在是大門開了,但還有許多小門沒開,需要省政府、市政府進一步和我們共同努力。所以如果在「十二五」規劃中能進一步將這些政策方向明確,我們認為是重要的。

     特區政府總體的思維就是,現在香港七百萬人口的市場,並不大,但很成熟。我們有百分之九十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也是屬於服務行業。但我們希望按照CEPA的「先行先試」安排能進一步發展在珠三角五千萬人口的市場,往後再進一步推動在泛珠三角九個省區發展超過四億人口的市場。但我們意識到這是很長期的工作,因為發展專業服務與建設工廠、推動業務是完全不同的。貨物做好後就可以出口或內銷,專業服務行業則不一樣。專業服務主要是人和人的關係,需要在內地長期發展人脈關係,專業服務才能有比較成熟的市場。

     這是我們在「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個目標,希望能進一步有新的空間,發展在內地服務業的市場。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
________

     第三方面,我們希望《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框架協議》)主要的部分能寫進「十二五」規劃中。《框架協議》非常重要,《珠三角規劃綱要》在二○○九年初由國務院批准後發布。《框架協議》是廣東省政府和特區政府共同努力近一年才簽訂的,在習(近平)副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共同見證下簽訂的,是特區政府首次與一個省政府有正式的協議,是經過多年的粵港合作、總結經驗、爭取空間和政策上的支持、雙方政府簽訂的框架協議,當中有六大清晰的領域,包括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共同推動發展珠三角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區域;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珠三角城市金融資源和服務為支撐的金融合作區域等目標。「香港作為龍頭」這句話,對香港很重要,也拉動珠三角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認為這《框架協議》能避免香港跟廣東重複建設,防止惡性競爭。香港當然歡迎與支持,廣東省政府也是。

     個多星期前,我們在福建福州開「9+2」會議──第六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各省區的高層也同意我們是一起共同爭取中央政府將泛珠三角進一步發展納入「十二五」規劃中。

     這三方面就是特區政府現在向中央政府爭取能納入「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政策。接下來談談粵港合作、深港合作的其他幾方面。

粵港合作專項規劃
________

     就粵港合作方面,我們除了推動和簽訂了《框架協議》外,我們也跟廣東省政府正推動編製《共建優質生活圈》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個專項規劃。

     我們認為《共建優質生活圈》是非常重要的。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非常有成效,香港也得益不少,但我們在內地經商、旅遊的時候,清楚地看見,內地的環境有受破壞。現在國家富強了,內地的工業化亦基本成熟了,我們有能力和本錢,將內地和香港的經濟,變成一個更綠的經濟(greener economy),我們應該把握機遇,好好報答與內地同胞的合作,推動新的綠色經濟發展。

     關於《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計劃,香港在過去這些年推動了港珠澳大橋、香港與廣州之間的高鐵、與深圳共同建造的蓮塘口岸等;亦爭取到中央政府支持,從內地供應足夠的天然氣予香港,容許香港以燃氣來發電,這些對香港發展有動力的經濟也是有幫助的。

     但香港地方很小,只有大概一千平方公里,有七百萬人口,在香港內部的建設,如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的規模都不錯,但與內地的高鐵及其他基礎建設相比,這些規模並不算大。

     然而,有了港珠澳大橋、有了高鐵,我們就能連接內地的高鐵網絡,也能連接內地新的廣大的公路網絡。所以,這些發展對香港是非常重要的。

深港合作
____

     深港合作方面,深圳與香港合作無間。我在一九七八年剛畢業時,改革開放就是在深圳開始的,數天前我到了深圳參加深圳特區建設三十周年的慶典。

     大概兩星期前,國務院宣布支持在深圳進一步發展前海地區。前海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導,亦是由他們推動,但特區政府在二○○九年簽訂了意向書,支持深圳發展前海,將前海定位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我們希望在前海地區讓香港的專業人士、金融行業和服務行業等有新的發展領域。現在,粵港繼續與中央政府商討能在深圳前海利用CEPA,及廣東省的「先行先試」政策來進一步推動在前海發展金融業、專業服務和服務業。總的來說,所有這些都是為香港拓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

總結
__

     我們共同見證了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內地許多省份,特別是廣東、福建這些沿海的省份,其工業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對香港和內地來說,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範圍就是服務業,所以特區政府所定的策略,不論是宏觀的、微觀的,都是按這套思維。

     改革開放三十年,香港在內地有許多投資,單從多年來在廣東省的投資可見一斑。在廣東省,香港企業達十萬家;由香港成立的公司、工廠等,聘用的人員超過一千萬。大家想一想,這一千萬人口每天都為香港努力、賺錢,這相等於在內地有三倍於香港勞動人口的勞動力為我們努力。香港本身只有大概三百五十萬勞動人口,但在內地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力與人才,這正是香港的福氣。

     但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地步,需要把眼光放得更大、更遠,不光只是在廣東省,更需要在泛珠地區投資。我們不能單在工業化方面投資,必須要爭取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都支持香港能在內地發展服務業和金融行業。

     有人擔心如果我們這樣推動,會將香港本身最強的服務業和金融行業都放到內地去。我相信不會,因為香港始終是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是有法治基礎與傳統的經濟體系。不論是大陸的資金或是外來資金,我們都有條件、有傳統、有環境來歡迎他們。所以,除了在宏觀的CEPA、「十二五」規劃爭取中央政府支持,我們也在微觀規劃一些政策措施,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希望有更多香港的企業和專業人士可以有空間進一步在內地發展。

     我們處理內地事務,不單只是看與內地的經濟體系。自二○○五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從台灣往內地訪問,兩岸關係已大大提升。現在內地與台灣已簽訂了ECFA,而香港並沒有停下來。我們與台灣在過去兩、三年有多方面的合作和策動發展彼此的關係,現在香港特區已經推動成立了「香港台灣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台灣當局也成立了「台灣香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香港的「協進會」與台灣的「策進會」,成為香港與台灣之間的「小兩會」,就像內地與台灣之間的「海基會」、「海協會」的合作安排。特區政府希望香港與台灣之間這套新的合作安排可以促進和推動香港與台灣兩地政府共同關心的課題和政策措施,有條件的話我們也希望簽訂一些合作安排。

     但為甚麼我們把台灣也一併包括在區域發展中呢?兩岸關係提升,大陸的資金將來會到台灣投資,台灣的資金將來也會流向大陸發展。我們希望不論是大陸的企業或是台灣的企業,只要辦得成功,都希望邀請他們來香港上市,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所以,總結一句,不論宏觀或微觀、是香港與內地、是香港與台灣、是兩岸四地,經濟發展的動力得以擴大,這一定是對香港今後發展經濟有利,也是一個多贏的局面。謝謝各位。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