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今日(六月一日)下午出席「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宣講會。以下是林瑞麟為宣講會作總結致辭的全文:
Victor(馮國經博士)、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天確實非常高興能夠與你們一起參與關於「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框架協議」)的宣講會。自回歸以來,粵港合作對香港的發展極為重要:二○○九年國務院發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及今年簽訂的「框架協議」,都是我們和內地合作以及和廣東合作非常關鍵的里程碑。
作個總結,我想跟大家分享三方面的政策思維。
首先,自國家在一九七八、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本身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製造業得以很順利地北移,而內部經濟則全面發展服務業。現時服務業構成香港GDP(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再發展已佔GDP百分之九十的服務業,就需要人口比較多的市場,所以下一步就是將服務業推廣至內地。「框架協議」和我們與中央簽訂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正好給予我們新的空間。
早幾天,我們與中央簽訂了CEPA Supplement VII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七),其中包括各方面進一步的新的空間,容許我們的專業人士,包括醫生、建築師、結構工程師等在內地創業。至於「框架協議」,其中有一條非常關鍵的條款,就是把香港定位為珠江三角洲金融服務業的龍頭。這表明將來我們和廣東共同推動金融業的發展,仍然是以香港為首;因此Margaret (梁高美懿)代表的行業,今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方面要和大家談的是,在過去二、三十年,香港的企業在內地確實辦得很成功。現在大概有十萬七千間香港企業在內地經營,聘用的人員超過一千萬人,是香港勞動人口的三倍,亦即每天有相等於香港三百多萬勞動人口四倍的人員為我們賺錢,為我們的GNP(國民生產總值)作出貢獻。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共同見證二○○八年九月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本來要影響在五大洲的各個經濟體,但內地以至香港都能相對穩定地渡過,為甚麼?因為我們在內地有龐大的市場作為後盾,在過去三十多年在內地的投資還是有比較豐厚的基礎。
「框架協議」和CEPA給予香港企業家在內地一些甚麼新的條件?這起碼有兩方面:第一,我看到自二○○八年九月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廣東省政府非常支持香港的企業留在廣東繼續投資與經營,給予他們各方面的方便;另一方面,廣東省政府鼓勵香港的企業在廣東省、在內地發展內銷業務,這也是很成功的,使我們共同安然渡過這個難關。
過了這關口,下一步怎麼走?這就是我想談的第三方面的政策思維。我們現在有了「框架協議」,這是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共同簽訂的第一份全面的、具有各方面政策的協議。粵港雙方都希望能把有關的政策概念寫進國家的「十二五規劃」。香港關於配合中央制訂「十二五規劃」的工作已開展了一至兩年,所有在「框架協議」中比較宏觀的政策,我們都有和中央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量,把政策寫進去。總的目標是甚麼?就是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受《基本法》所保障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希望中央能確認這地位,也提出政策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內地做政策工作是從宏觀到微觀來做的,所以,有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機遇,我們就要好好地把「框架協議」內的概念都帶到「十二五規劃」中。多年來,香港都是根據「大市場、小政府」來辦事。在過去這些日子,我們掌握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簽訂了「框架協議」,這些都是完全符合「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的。政府的角色就是制定恰當的政策,讓企業和專業人士有發展空間;政府的角色就是為大家「開門」。
今天廣東省的領導──黃華華省長親自來香港,向大家宣講「框架協議」,意味着廣東省的領導非常歡迎香港的企業與專業人士在廣東繼續大力投資。特區政府也完全支持香港企業在內地多投資,因為這就讓我們可以從七百萬人的市場發展至珠三角五千萬人的市場,然後再發展至泛珠三角四億人的市場。
Victor、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非常感謝你們參加今天的宣講會,今後我們會就粵港合作繼續努力。謝謝各位。
完
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宣講會
圖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今日(六月一日)下午於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宣講會上作總結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