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the beginning of content

border image

演講詞

border image
政制事務局局長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是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今日(三月十八日)上午在香港小童群益會「我們的未來—香港政制發展青年高峰會2006」上的致辭全文:
張炳良、陳韜文教授、林文輝、各位同學:

  他們在電台做節目是坐着來說話的,我們在立法會說話時是站着的,對各位立法會議員和主席以示尊敬。因為,正如你們今天這個研討會的命題一樣:「我們的未來」,未來是屬於在座各位年青朋友的,所以我也要站着,以示尊敬。

  今天跟大家傾談,剛才大會的負責人介紹了去年進行的民意調查,然後總結一句說:「理性接受現實、殷切期盼普選」。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精髓,兩句說話便道出了大家的心聲和大家的展望,這也是我們處理政制發展很重要的心境。

  剛才我收到了大家頒贈給我的紀念品,大家用了立法會作為背景,我相信在座的年青朋友如果將來繼續參政、議政,關心香港的發展,立法會是政制發展未來的一個重要的原素、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我希望今後大家如果參政,有另外一些途徑,就是可以加入政府內做從政的工作。為何我會這樣說?稍後再跟大家解釋一下。

  談回選舉的制度以及大家對香港從政者,對政府的期盼,我看到大家的調查指有百分之六十的被訪者認為我們的施政水平普通;但也有不少朋友-百分之五十、六十的被訪者認為我們在用人唯才、廉潔公正和作為比較強政勵治的政府方面,有更大的肯定。大家認為香港的施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其實我覺得這個心聲、心態是絕對正常和合理的。因為香港回歸之後,我們在香港可以成立在「一國兩制」之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第一次在香港主政的是香港人,香港最高的領導人是香港人,在座各位的年青朋友對政府有更高的期望,這是自然的、是合理的,也是我們自己做政府工作的同事應當積極地回應,盡量做得更好。

  如果大家看看,自從去年曾蔭權行政長官主政之後,有好幾方面大家都見到政府整體在他的領導之下努力地做得更加積極、更加好。這有好幾個例子:剛好今天坐在旁邊的是張炳良博士,去年我們完成了行政長官的補選之後要重組行政會議,已吸納了很多社會上不同的人士。我們有一個策略,就是要擴闊、拉闊政治的頻譜,要把不單只左、中、右的都要吸納,其實有些以往可能是民主派的人士,大家的印象以為是政府跟他們可能溝通不是太多,但其實只要是有心為香港服務的人,我們都很願意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所以我們很歡迎炳良加入行政會議。而曾蔭權特首也向中央提名委任黃仁龍為律政司司長,這些委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而社會上也很接受,覺得是一個進步。

第二方面我想提一提,在廣納意見和擴闊公眾參與方面我們也盡了一些努力。如果大家記得去年十一月我們重組策略發展委員會,吸納了一百五十多人,行政長官希望在一些長期和對香港有深遠影響的政策範疇有多些前期的討論。政制方面,我們有管治和政治發展委員會來處理;但還有其他有關社會、經濟、民生的政策,也是在策略發展委員會中討論的。一些例如人口政策,或者就最低工資我們應不應該釐定一些水平等。我們重組策略發展委員會,也吸納了左、中、右整個政治頻譜的人士吸納。

第三方面,我想提一提的是,現在社會運作得很快,很多時有些問題會突然發生,也要即時處理。在過去一星期,大家可以見到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在處理九鐵事件上非常果斷,也是完全以香港市民的利益為依歸,一定要確保九鐵的整體運作如常,以及確保要及早有兩手準備,因此有關決定做得很快,也要維繫鐵路的運作、安全和暢順。這些是香港作為一個先進、明快的社會,大家期待的政府當有的做法。

  我們在去年提出政制發展的方案,是經過兩年的時間準備和公眾諮詢。今天我看到大家的民意調查結果,其實各位年青朋友對這個方案中進一步推動民主的成分是有肯定的。我看大家給我們的總結是有差不多五成或以上的年青朋友認為,區議會方案-由區議員加入選舉委員會,以及由他們推選更多的立法會議員,大家認為是有進步的。但是,去年我們盡了很大的努力,很可惜差一點,未能取得百分之六十七的支持,在六十位立法會議員中,我們需要有四十位支持,才可以在十二月二十一日通過方案。當時我們既然只差一點,我們就跟本來願意過來支持這個方案的幾位民主派議員說,今次不要緊,我們下次再合作。所以最終結果我們以三十四票對二十四票,以及一票棄權-那是屬於劉千石議員的。

我如何看這次的經驗呢?我們已盡了很多努力,市民的支持存在,大家也可以見到本來是可以有一個民主的進程的,但不要緊,因為《基本法》是一個新的小憲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要求我們取得三分之二的立法會議員支持,才可以通過一個新的方案。我看就像駕駛船隻一樣,要「轉波」。我們是第一次用《基本法》的附件一和附件二的機制來「轉波」,第一次使用的時候,這個「波箱」我們不太習慣,只差一格未通;但在試過之後,下一次在推動這機器時,我希望可以推動得暢順一些和到位。

從今次的經驗我們看到甚麼?第一,香港的社會其實是十分理性的。第二,如果要有憲制上的改動,要策動社會凝聚共識的過程,是要下很多的工夫。在立法會之內和立法會之外,都要動腦。其實,憲制的改動如果需要三分之二的支持,外國很多地方也如是,我記得在過去的十年八載在澳洲,他們試過幾次討論到底要還是不要英女皇繼續做國家元首,每次他們都是未有結論。我以前在加拿大為香港政府開設經貿辦事處,當時是在多倫多,我也多次見到他們處理魁北克省的問題:問題是到底下放多少權力予魁北克省,使該省和加拿大其他省份所擁有的權力和行使的高度自主不同。同樣也是討論了很多輪,也未有結論,只是原地踏步,維持原判。

在這樣的一個局面,究竟香港政府應該怎樣做?選舉方面,我們現在依舊會根據附件一,即以八百人的選舉管理委員會去產生行政長官,也會根據附件二,即六十位立法會議員中,三十位由直選產生,三十位由功能組別產生。但是我們不希望時代的滾動會原地踏步。所以,有見及社會上對普選的期盼,例如今日有百分之七十的年青人說希望我們可以定出一個時間表,有接近百分之六十說不如以二○一二年作為指標。我們已經在策略發展委員會開展有關討論。我們已在去年十一月率先開始討論,分兩個階段,到今年年中,我們希望可以談到一些關乎普選的原則和一些概念。在今年的下半年和二○○七年年初,我們就會談論普選的模式以及普選的路線圖。我們先要知道怎樣去行這條路,我們才可以知道到底這條路要行多久才行完。我們開了三數次策略發展委員會,進行有關討論,到現在為止,我們未有一些肯定的結論,但有一些初步的意見,已表達出來,例如我們不少參與討論的委員說,可能落實行政長官的普選比較直接,因為我們需要組織的是一個提名委員會,將候選人提名後由市民去普選,這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要有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委員認為,落實普選立法會的難度比較高,因為現在立法會的組成有三十個議員是由分區直選、三十個由功能團體選舉所產生的。但我們需要有四十票同意,有共識才可以往前行,功能組別的議員要同意將他們自己的議席廢除,改為參加直選。這是一個政治現實,我們需要面對及解決的一個難題。所以可能要行到立法會普選的難度更加高,條路要比較轉折多些,也說不定。這些是我們討論了幾個月之後,一些我們初步所聽到的意見,並未達成一個原則性的結論。但是,我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知道,我們是非常積極及正視這個問題,那是需要處理的。要知道如何落實普選的模式,如何走這條路,然後到了我們有一個普選的模式及路線圖,普選的時間表,應該是指日可待。

除了為選舉制度做準備,我們也希望可以擴闊香港的參政空間。在今年內我們有兩份工作要做。

第一份工作是現在已做了一大截,差不多成熟了,我們希望擴闊區議會的職能,行政長官在去年十月施政報告中已講過,我們希望在區議會這個層面,容許他們參與管理地區的設施,例如泳池、圖書館、社區會堂等。我們現在準備諮詢文件,稍後我們可以公布,跟着社會便可以加以討論,我們希望將區議會職能擴闊,可讓區議員更直接參與地區的事務和設施,可惠及市民,和令他們的參政的經驗豐富些。如有一日,他們想更上一層樓,做立法會議員或加入政府工作,他們便有更深厚的經驗。

第二份工作是我們現正考慮將政治委任的制度加深及擴闊。何謂政治委任呢?我們在二○○二年開始,政府的司長、局長同事和提名委任他們的特首共同進退、五年一任;在政治委任這些司長、局長後,我們不單做公務員所提交要處理的議題,我們也可完全處理政治的議題,我們也可參與選舉事宜。 以前的制度,即是由公務員出任司長、局長,他們保持政治中立,選舉及其他政治敏感的議題,比較難處理,沒有那麼方便。我們現在實行這制度大約四年了,我們有一個清楚的方向,已經探索得到,我們要擴闊在社會上政治的聯繫,及多做這方面的工作。

其實什麼叫做政治呢?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我們要將工作做好,一定要將與社會不同的階層及團體的聯繫和溝通做得更好。有敏感成份的政策,要廣泛諮詢及討論。如果我們政治層的官員只得十四個,可以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很有限的。在外國的經驗是他們的政治委任可能有兩層、三層或四層,如果在美國是有很多層的,一旦他們的政府轉變了,便會有幾千人在華盛頓要「坐音樂椅」;但若果在英國或加拿大,他們需要轉換的人數少得多,可能是幾百人,在最高層的可能只是數十人。我們現在正考慮是否在香港也會開多一層新及少量的職位協助司長、局長做政治方面的聯繫、溝通方面的工作,有關這方面的諮詢文件會大約在今年年中準備好,亦會在社會上有較廣泛討論。

但是由於這牽涉到多方面的範疇,例如政治委任的同事如何與公務員的同事一齊工作及合作、立法會內、外有否足夠的支持容許我們進一步推動這方面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不會操之過急、要有充分討論才再行下一步。我相信最快要到二○○七年年大約中才能行新的一套建議。

我再講一講,為什麼我剛才說希望大家的未來不止於立法會,就是在座的年青朋友有在讀中學的、大學的,大家畢業後想參政、從政可以考慮加入政府或其他政黨做參政的事宜。到某一個階段積累了經驗後,或者可以做局長助理。做了一段時間後,再跳出政府,參加議會的選舉、區議會或立法會也可以。有了在政府工作的經驗,又有在議會工作的經驗,再過多十年八載,可以再加入政府做局長,再過一些時間做司長。其實政治前途的階梯,是比較清楚和有層有次。

因為目前如果大家想參政、從政的話,一是去參加區議會選舉作為第一個階梯;一是畢業後考政府工,考做行政主任、政務主任等,兩面不大貫串。因此我們希望有一套新的計劃後,將來年青的朋友,你們希望參政、從政,便可看得更清楚、更加遠。這些是我們所希望可以做得好的一些計劃,如邵盧善所說,選舉和選舉以外,我們有些新的策略。

話說回來,我覺得香港過去二十年,我們有三個大的挑戰,三個大的問題要處理。第一個是回歸,大家孩童的時候,我們已處理了這個問題。在一九八四年至九七年時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搞好香港在九七年順利回歸。第二個是經濟轉型,這個問題就在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浮現出來。

我們在過去七、八年,政府和各界別都盡了很大努力,我們現正上了正軌,方向是行得正確的,亦與內地有許多新計劃,例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自由行、人民幣服務和粵港合作、「9+2」及泛珠三角等是完全可以幫助香港發揮其最佳的優勢,那就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做好我們是亞洲國際都會的角色。這些和大家都好有關係,因為現今的世界競爭性高,大家畢業後,在香港能否找到有前途的工作,就是靠我們現在所行的路是否正確。

而第三個問題,就是政制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在過去兩、三年着手去處理,要摸着石頭過河,過到河、行到普選的路線圖,依然還有一段日子,我們要共同努力。但是香港是一個十分開放自由的社會,環視世界各地要做得好這些深及難的問題,從政、主政的人士,一定要盡量團結社會上的聲音,特別是要着重中間的那一塊政治頻譜。近日我看到外國的雜誌,他們提及貝利雅在英國做首相近十年了,有許多人對英國的工黨為何可以在大選中輸了十多年,可以再次贏回。有一個評價,就是因為他找到第三條路。我覺得在香港我們處理好這些深和難度高的問題,我們也要有一些新的思維,去找中間這條路,既符合香港人本身那套思維,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由於這些工作從來沒有人做過,我們要逐步過這條河,再行這個普選的路線圖。大家繼續努力,多謝大家。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