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the beginning of content

border image

演講詞

border image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香港各界青年學生政制發展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為今日(一月十二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於東莞出席「香港各界青年學生政制發展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張春生部長、姚祖輝主席、施榮忻主席、陳振彬主席,各位嘉賓,各位青少年朋友:

行政長官報告報告全面反映社會意見
────────────────

  人大常委會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作出的決定,為香港訂立了明確的普選時間表,我們在政制發展路上邁出了至為關鍵的一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人大常委會是審議了行政長官於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提交的報告後作出有關決定的。報告如實地向中央反映了在諮詢期內從不同方面收集到有關普選的意見,立法會、區議會、民意調查、社會各界的團體及市民的意見都已載列於報告內。

  關於二○一二年落實普選的意見,包括有過半數受訪市民支持二○一二年實行雙普選,及有12600份意見書支持二○一二年達至普選,都在報告中反映。行政長官亦向中央表明這些意見應受到重視和予以考慮。

  但行政長官對「在不遲於二○一七年先行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將有較大機會在香港社會獲得大多數人接納」的結論是經過全面考慮後才作出的:

 (一)有半數立法會議員支持在不遲於二○一七年或在二○一七年及二○一七年之後,先落實行政長官普選,立法會普選隨後。

 (二)亦有超過三分之二區議會通過動議,支持在不遲於二○一七年或在二○一七年先普選行政長官,立法會普選隨後。

 (三)民意調查顯示有約六成受訪市民接受若在二○一二年不能實行行政長官普選,可於二○一七年實行。

 (四)有15萬個市民簽名支持在不遲於二○一七年及在二○一七年或以後普選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已公開解釋在處理政制發展問題上,原來希望以「先圖後表」方式去建立社會共識,但過去兩年的實踐經驗,發現社會上意見分歧,要達至共識並不容易,我們必須務實、靈活及願意變通,因此他在報告中指出,先定出普選時間表,會更容易凝聚對路線圖的共識,使得普選能早日落實。

報告有具體關於時間表的結論
─────────────

  行政長官向人大常委會所提交的報告,就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時間表,亦作出了其他關鍵的結論:

(一)「特首先行、立法會普選隨後」;

(二)訂定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的時間表,有助推動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

普選時間表的法律效力
──────────

  普選時間表是決定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一)決定所訂明的普選時間表已非常明確;

(二)決定已表明在實行普選前的適當時間,特區可按照有關程序啟動修改選舉辦法的機制,以達至普選。

  在此,人大常委會是完全依法辦事,香港特區也有充分的空間去討論、凝聚共識、依法通過普選的方案。

最新民意調查
──────

  由學術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人大常委會所訂的普選時間表是得到香港市民接受的。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一月二日進行的民意調查,近半數受訪市民接受這個普選時間表。

  而中大亞太研究所於一月二至四日進行的民意調查,更有高達七成多受訪市民表示接受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

  由此可見,中央今次訂明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普選時間表,是回應了市民的民主訴求,並充份考慮了香港的利益。

時間表問題
─────

  有議員批評落實普選要等十年再十年。我想講,反對派的議員堅持要「下一屆」達至普選,其他議員則認為「隔一屆」較合適,大家的分歧其實只是五年之差。

  相對政制發展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五年並不是一段長時間。與其繼續花時間和精力爭拗應該早五年或是遲五年普選,倒不如好好利用未來的日子,為二○一二年的選舉辦法凝聚共識,為香港落實普選做好準備。

提名委員會及民主程序
──────────

  有議員擔心提名委員會及民主程序將來如何訂。

  特區政府現階段不會就個別方案是否符合「民主程序」作決定。

功能界別的未來
───────

  有議員提出普選立法會時必須廢除所有功能界別議席,但亦有議員提出可考慮保留;特區政府就二○二○年普選立法會的模式未有定案,並認為在現階段毋須這麼快便就功能界別議席的未來作定論。

  我們在《綠皮書》提出了三類立法會普選模式,除了直選之外,亦提出可考慮「一人兩票」,即是一票選地區直選議員,一票選功能界別議員。

  另一個《綠皮書》提出的可考慮方案,是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議席取代其他功能界別議席。現時區議會的直選議席是由330萬登記選民一人一票產生,這個方案能使立法會議以地區直選或間選產生,以達至普選,有其民主基礎。

總結
──

  在結束之前,我還有一番說話,想向在座的年青朋友講。在過去這數年,特區政府與大家一起走過了幾個階段。在二○○四年,我們開始著手處理政制發展的議題,是先掌握普選的原則及程序。我剛才向大家談及的五部曲,在二○○四年已經掌握,亦已經定落了。接著在二○○五年,我們就推動在二○○七和二○○八年的選舉方案。雖然當時未達至普選的最終目標,我們提出讓區議員融入選舉委員會,及以互選產生更多的立法會議員。雖然我們在立法會只是爭取到過半數的支持,未達至三分之二多數的通過,但在社會上有六成市民是支持的。

  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讓我們在過去兩年進一步推動社會討論普選的議題。所以從二○○五年十一月開始,我們已經在策略發展委員會內外策動大家討論普選的時間表、路線圖及模式。經過這幾年分階段的討論,到了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時,香港社會已經有了相當的準備,亦已經很希望往前看,可以進一步落實普選。現在我們已經有時間表,可以看到未來十年有很多的空間。
  
  我們在二○一二年會把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進一步民主化,但是在座的年青朋友及你們所代表的團體、組織有甚麼任務呢?我看到有三方面的任務。

  第一方面是大家在未來的年日,要積極參與選舉及助選,我們有很多場的選舉,在今年九月有立法會的選舉;在二○一二年有新的區議會選舉是要就任,有關的選舉是會在二○一一年十一月舉行。二○一二年三月有行政長官的選舉。二○一二年九月有立法會的選舉。接著在二○一七年有行政院長官的普選,在二○一六年亦有一次立法會的選舉。所以,在這麼多屆、這麼多任的選舉,大家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及非常積極的參與。如果有心參選的話,便要準備好、磨練好自己,然後站出來。如果大家認為自己未有心理準備,或者不是屬於那種基因的話,就可以助選。你們做青年組織、商會,有很多朋友,可以參選、助選,積極參與。這是第一個任務。

  第二個任務是要組織起來,可以透過現有網絡去組織、參加政黨或組織成立新的智庫機構。你們是商界、專業界別的,可以有條理地組織工作。這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根本條件。你們很多也在外國讀大學,考專業試。其實在世界各地,政黨的成立是要先在社會的草根萌芽,你們今日的青年領袖培訓班,就是草根萌芽的開始。但在今後十年,你們究竟是參與現有的政黨、成立新的組織、抑或是去建立一些新的智庫團體,就是你們的決定。香港的市場是自由的,參政的市場都是要憑自由的原則來運作,越多自由的競爭,就越成功。香港的商界在過去數十年這麼成功,就是憑著開放和自由的競爭。今後十年,香港的選舉制度就會逐步開放,路會越行越闊,會等待你們的參與。這是第二個任務。

  第三個任務就是對政策的研究。政策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為香港社會現在面對最大的新挑戰是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各地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在香港亦有貧富懸殊的問題。我們做這麼多套的選舉制度,目標是甚麼呢?就是要好好服務香港市民。選舉的制度是要選一些賢能出來做議員、做官員,以服務香港市民。但是要好好服務香港市民,我們的經濟策略、社會服務、民生,一定要做好。對於這些政策的研究,政府是會做很多,但是我們相信競爭,所以如果在民間有多些智庫團體,多做研究、多提些意見,那便會有多些比較,為香港尋找正確答案的機會率會提升。同時,透過參選、參政、政策的研究、磨練,香港整個社會才能夠成熟。特區政府方面是會做三方面的工作,包括推動政制,設計選舉的制度。我們亦會做第二方面的工作,選舉的制度是政制的硬件,政治人才則是政制的軟件。所以在去年十二月,我們除了處理政制發展的議題外,亦向立法會提交了一套建議並已獲得通過。除了司局長一層是政治委任外,將來會有副局長和局長助理,政治委任的團隊會有四十人,這是今後行政長官的政治班子。這個班子會向各方面招攬人才,包括有政黨背景的、專業界、學界、新聞界、商界、前公務員都可以。因為我們要習思廣益,才可以好好服務香港市民,亦可以擴闊參政的渠道。以後市民不單可以參選為議員,亦可以做官員。從政者的最大目標,往往是要加入行政政府,世界各地都是這樣的。做議員只是監察政府,做官員則可以落實政策思維。

  第三方面是做政策方面的工作,所以行政長官在參選期間及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全數向大家交代:在基建方面,我們有十大項目;在社會服務方面,我們開設社會企業;在教育方面,我們有「三三四」學制。參政、從政,就是為了要服務香港市民。我在這部分講得比較詳細,是希望大家會明白我鼓勵大家參政、從政、助選,將來無論你們在議會辦事,或在外面支持你們在議會內的朋友,抑或是加入政府工作,都要全面服務香港市民。

  時代已經變得很快,我們要與時並進,因為香港的政治每一天都在轉變。我相信不用很久,大家便會從以前討論普選時間表轉為討論選舉的模式;亦會從街頭政治逐漸成熟,變為議會與政府磋商,共同為香港社會建立共識的年代。我們會從討論政制轉變為更加聚焦社會、經濟、民生,到底不同的黨派及特區政府會提甚麼案,準備怎樣為香港行前面十至二十年的路。

  今日是個十分寶貴的機會,可以向年青一代、關心香港今後未來發展的朋友講一講這些理念。在這一、兩天,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交流、互相培訓和鼓勵大家。今後,不論是參政、從政、助選,或者仍在你的本行工作,大家都努力建設香港。多謝大家。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