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the beginning of content

border image

演講詞

border image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致辭全文
(只有中文)(附圖)

  以下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今日(九月十日)出席「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的致辭全文:

行政長官、譚鐵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趙建凱副特派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王建軍會長(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梁智鴻主席(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籌委會主席梁智鴻)、Sophia(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出席今晚的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晚宴。我擔任公務員三十一年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出任與醫療和社福相關的工作,因此也可算是半個醫療界中人。所以今晚在這個場合與大家聚首一堂,份外親切。

  今晚出席的都是醫學界的翹楚,我特別要感謝梁智鴻醫生邀請我擔任今晚其中一位專題講者,分享大灣區發展與挑戰。不過,我知道醫療專業人員每時每刻都是分秒必爭,我沒有接受過任何醫學訓練,我應該分享甚麼大灣區信息,才令大家覺得有些得着,而不是完全浪費時間呢?

  首先同大家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有二十多年經驗的直腸科醫生(Proctologist),醫術高明、手藝出眾。他想追尋童年夢想,就是成為出色的汽車維修技師。這位醫生順利考入汽車維修學校,在第一次實習試,他得到200分,而滿分只是100分。他感到很困惑,以為師傅作弄他。師傅解釋:「實習試第一部份是要拆開引擎,你做得很好,得到滿分50分;第二部份是要把引擎重新裝嵌好,你也做得非常完美,得到滿分50分。最後100分是技術創新的額外加分(innovation bonus),因為你沒有打開車蓋,通過『死氣喉』完成這些工作。」

  這個故事當然純屬虛構,不過或多或少也反映出色的醫生和牙醫,很多都是多才多藝。例如在座不少朋友,既是出色的醫療人員,也是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演奏家。

  與大家分享這個小故事,當然不只是要「搞氣氛」,更是要帶出我今晚希望和大家分享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三個重點。

  (一)借鑒成功的經驗

  第一個重點是借鑒成功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具體目標包括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按此規劃目標,內地城市會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進行改革。香港可以分享成功經驗,協助珠三角九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制度,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市場綜合監管,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香港的法律制度更可以直接協助內地城市改善營商環境。香港是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特區政府希望爭取以大灣區為試點,容許沒有涉外因素的合約利用香港法律制訂,並在香港進行調解和仲裁,處理爭議。

  在醫療方面,香港的醫療服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珠三角九市以致其他內地城市要提升醫療服務,也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例如,在深圳市政府的邀請下,香港大學成立港大深圳醫院,把香港醫院的管理模式帶到深圳,得到病人的信任和歡迎,其中包括「先全科,後專科」的分診制度、透明的打包收費模式、禁收紅包的廉潔風氣、全面的預約制度、健康的醫患關係等制度。梁智鴻醫生應該是最權威的人士與我們分享港大深圳醫院的成功經驗。

  我相信香港的家庭醫生培訓制度和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也可為內地全科醫療服務發展提供參考,從而落實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中的相關要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多年來建立的規範化專科培訓制度,也值得內地參考,有助提高內地專科醫生的認受性。

  (二)大膽創新、突破困難

  第二個重點是大膽創新、突破困難。相較國際其他主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在於「一國兩制」,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促成區域共同發展,國際上沒有先例。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着重政策創新和突破,我們必須大膽創新,突破困難,提出新政策、新措施。

  過去一年多,特區政府一直與中央相關部委和粵澳政府積極磋商,推出多項創新的政策措施。例如:修改個人所得稅183天居住標準的具體計算準則(在內地停留的當天不足24小時的,不計入居住天數),鼓勵兩地人員加強聯繫。「跨境一鎖」利用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減少同一批貨物在兩地出入境時被海關重複檢查的機會,簡化清關手續和加快貨物轉關流程。香港個別電子錢包營運商實現了試點的跨境使用,讓香港居民可以在內地指定商戶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港人也可在香港直接申請開設內地銀行戶口等。

  我們一直致力在CEPA框架下促進本港專業服務進入內地市場,同時爭取在大灣區以「先行先試」方式實施更多開放措施。目前,合資格的香港專業人士,例如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律師、醫生,已可通過CEPA獲取內地專業資格。

  在習主席親自批示下,國家科研資金已經可以「過河」,使香港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可以使用內地的資金進行科研工作。同時,我們也在積極爭取內地的科研生物標本可以「過河」,供香港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作研究之用。

  在爭取政策創新和突破的過程中,我們會堅守「一國兩制」原則,嚴格遵守三地法規,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的六項基本原則之一。例如早前曾有報導指「社會信用體系」會在香港實施。儘管「社會信用體系」是內地按其需要發展的制度,但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這項措施不會在香港實施。因此我知道這個報導一定是出於誤解,我立即作出澄清。

(三)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我要講的第三個重點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發揮50+50大於100的協同效益。粵港澳大灣區是區域共同發展策略,着重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產生巨大的協同效益。我們與珠三角九市分享香港的成功經驗,可以協助九市走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同時也有利於香港企業擴大市場和尋找業務夥伴。

  香港擁有多間世界級的大學,科研實力雄厚,而且有健全的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珠三角九市擁有龐大的市場、全面的產業鏈、轉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單單深圳已有不少龍頭科技企業,為香港創科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協同效益令大灣區有力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我認為大灣區在醫療服務方面的協同效益也非常顯著。廣東省在2017年的診療人次逾8億3千萬人次,而民營醫療機構的市場份額超過一半,而且不斷增長,反映大灣區居民對高端醫療服務的需求極大。香港私營醫療機構在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僅有助滿足大灣區內居民(包括在大灣區生活的港人)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更可提升區內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我知道在座不少朋友,已在去年8月與Sophia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到廣州、中山及深圳三地考察,探討「私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在大灣區的發展」及「大灣區區內的醫療人才培訓」的機遇。

  此外,特區政府建議中央政府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我們認為這個建議有助吸引本地和跨國藥企、生物製藥和醫療科技公司以香港為基地,申請新藥註冊和引入醫療儀器,並到大灣區發展,同時惠及兩地。

總結

  各位,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九個廣東省城市組成的城市群,代表着一個五萬六千平方公里、七千萬人口的區域、地區生產總值達16,000億美元的市場,是國家其中一個開放程度、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發展潛力非常龐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對國家未來數十年繼續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尤為重要。所以,即使香港當前正處於嚴峻和艱難的時刻,中央政府已明確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不會有所改變。

  特區政府衷心希望能與社會各界攜手,遏止暴力,憑着溝通與對話,一同帶領香港走出當前的難關,重建社會的和諧互信。同時,我們會虛心聆聽意見,致力解決困擾香港社會多年的深層次矛盾。

  如果大家有興趣多了解大灣區建設,歡迎大家瀏覽我們的大灣區專題網站(www.bayarea.gov.hk)及微信公眾號(微信帳號:HKCMAB)。我們亦已在facebook及instagram兩個社交平台開設《拾壹城話》專頁,介紹大灣區城市的風土人情和特色景點。

  最後,祝國家昌盛富强,香港安定繁榮,各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多謝各位!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致辭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香港醫學界慶祝祖國建國七十周年」致辭